400-6130-798

安徽33位老人相約捐獻遺體!我國供體問題突出,是什么影響公民捐獻態度?

發布時間:2021-07-13 閱讀量:678 返回列表

安徽合肥最近報道了一則充滿正能量的消息。據中國新聞網報道稱,在合肥蜀山區郵電新村小區,有30多位老人在20年間先后辦理了遺體(器官)捐獻的申請登記手續,其中有4人已過世并捐獻了遺體。

據了解,這些老人還成立了愛心社,年紀最高的已93歲,而年齡最小的也才50多歲,他們相互關照,并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加入他們中來。

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于7月5日采訪了其中一名老人,老人希望死后能對社會付出一些貢獻,并且還能給子女減輕一些負擔。

早些年,人們的思想觀念較為保守,對器官移植也很忌諱,如今科學的觀念不斷深入人心,處于遲暮之年的老人,能有如此偉大舉措,讓人不禁心生敬佩。

百萬捐獻率僅為3.72!我國器官捐獻供體短缺

醫療技術的日新月異為生命的延續帶來了希望,器官移植成為許多生命垂危者的唯一希望。然而,目前來說,我國器官捐獻形勢不容樂觀,供體短缺問題嚴峻。

資料顯示,2017年我國百萬人口器官捐獻率僅為3.72,意味著每100萬人中,只有3.72人捐獻器官。而另一邊,據2013年數據顯示,我國每年約有30萬器官等待者在生死之間搖擺,其中僅有少數人能獲得生命的禮物,剩下的只能聽天由命。

2015年1月1日,中國全面停止使用死囚器官作為器官移植的供體,器官移植的唯一來源,僅有公民逝世之后的自愿捐獻。這一決策落地后,使得全國器官變得更為緊缺。

是什么影響了公民器官移植的意愿?

器官移植,是象征著“真善美”的偉大事項,在幫助他人的同時,也能體現自我高尚的道德價值,目前很多調查研究也顯示我國公民對器官移植的態度是樂觀、積極的,但在現實臨床中,器官捐獻人數卻少之又少,究竟是什么令器官移植在民眾中“遇冷”?

原因主要在于人們的宗教信仰與傳統觀念。在中國人的觀念中,人死后就要“入土為安”,若某一個器官沒有了,人體就是不完整的,說難聽點就是“死無全尸”,這是一件非常不吉利的事情。

此外,我國器官捐獻法制建設不完善,以及捐獻程序繁瑣,也是影響公民器官移植意愿的重要因素。

對此,若要提高器官移植率,讓更多的生命延續,我國需要從觀念改變、制度改革等方面發力。如加大力度科普器官移植,以改變人們的認知態度,同時要加強器官移植的法制建設,明確死亡標準,解決器官捐獻“綠色通道”問題,以便患者或家屬在同意器官捐獻后醫生能及時做出捐獻標準的判定。


二維碼
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性|国产AV一区二区三区|久久九九精品欧美日韩精品|久久久91精品国产一区图片